共时|坪山美术馆 2019年度大展

♛ SYNCHRONICITY, V.A.

1969年的3-4月间,「当态度成为形式」展出69位来自欧洲和美国艺术家的作品时,媒介的、非媒介的艺术,如同一道耀眼的闪光,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直至现在。

1969年3月的某天下午,一位来自瑞士小镇阿彭策尔的年轻人罗曼•西格纳,也正因为这个展览的冲击,思绪和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一年后他决定用火药将创作推向一个灿烂而危险的境地,正是借助「当态度成为形式」的肯定:一切必须是运动的、稍纵即逝的、物质和非物质性并存的。

这亦是大多数60年代的艺术家所找寻的新的艺术形式,经历了二战的青年,他们的创作不再局限于艺术内部的对抗和关联性,而是来自更需要建设的新国家、秩序和边界。一切都可以被看作灾难后重建的反思,艺术真正的介入到媒介材质上的扩展,介入到日常生活的心理学范畴,介入到对社会运动、人类思维的塑造,一切必须是新的。

在未来的和现在的,在这一逻辑框架之下,故事也才开始。

共时性(英文:Synchronicity,又译同时性、同步性;德语:Synchronizität),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192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内涵包括了“有意义的巧合”,用于表示在没有因果关系的情况下出现的事件之间看似有有意义的关联。荣格认为,这些表面上无因果关系的事件之间有着非因果性、有意义的联系,这些联系常取决于人的主观经验。人存在的时间是连绵不断的一个整体,任何截取的瞬间,也都在随着时代、地缘、信息的交融扩延成连接着过去和未来的路径。

1969年邱志杰出生在福建漳州,1952年出生在山东大鱼脊山村的吕胜中,1957年出生在上海的胡介鸣和1958年出生在四川的汪建伟,已经都是十几岁的少年。1982年出生在瑞士圣加仑的芭芭拉•西格纳,和1984年出生在西安的徐文恺,距离1969年已经是十几年之后的事。

2011年在上海和北京的两场讲座,将这些人再次链接在一起。